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

全国名中医杜建:中医的创新应提倡中西医结合

来源:中医药管理处 发布时间 : 2024-05-29 11:31

2023年的一个冬日,凌晨3点,一对母子裹着被子等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口。母亲有阿尔茨海默病,从电视节目上得知杜建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便从北京慕名来到福州求诊。

杜建今年84岁,一周四次门诊,年门诊量达1万余人次,病人来自天南海北,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尔滨、天津、北京、广西、云南等地。

为什么这么多病人慕名求诊于杜建呢?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一个真实的病患故事或许能解答:一个已经没有手术救治机会的病人,接受现代医学治疗的同时,坚持中医药治疗4个月,血小板、白细胞,甚至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的指征逐渐恢复正常。

帮助他们跑赢“死神”的正是,全国名中医杜建教授。

人物名片

杜建

 

教授,主任医师,出生于1941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福建省中医老年病学科带头人,福建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全国名中医,福建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医者仁心

初见杜建,慈眉善目,面相丰润饱满,说话时不紧不慢,音量语调让人舒适。曾有病患说,若要给杜建医生画一幅肖像,一定是弥勒佛的形象。

记者在跟诊采访中观察到,他问诊时,习惯身体侧向病人;遇听力弱的患者,会用手势辅助对方明白;遇瘦弱患者,会顺势扶一扶对方起身……一上午,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杜建没喝过一口水,通常是右手把处方交给学生的同时,左手在示意病人请坐。

 

杜建在诊疗室

 

“不管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还是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老师每次门诊看的病人都远超医院放号的两倍多。去年,老师的腰不好,手术后,我们跟门诊的时候才慢慢把病人数量控制下来。但只要病人找到他,十分体谅病人的心情,不管拖班多久,他仍旧会把病人看完。”杜建的学生杨小婷说。

杜建给自己的定位“杏苑耕夫”,他说,“我只是在医院里给患者看病的劳作者”。

学生陈逸梦说:“老师不论工作了几个小时,始终耐心为病人分析病情,特别是肿瘤患者、抑郁症患者。因为他们病情比较复杂,压力普遍比较大,老师会把心理疏导融汇在问诊当中。”

 

杜建带教学生为病人看诊

这正是杜建和患者打交道的秘诀:认真看病,多关心患者。

“我们要让病人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医生开了哪些药,明白地告知病人可能会起到什么疗效。”杜建说,“国医堂门口对联上写有‘仁心仁术’,‘仁心’就是要关心病人,有好的心肠;‘仁术’就是要有精湛的医术,有好的本领。”

师古不泥于古

杜建出生于1941年,受家学渊源影响,从小对中医饱含极大兴趣。

1959年,他考入福建中医学院医疗系。6年后,他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并留校,曾先后跟随多位名师学习,有福建名老中医朱梅兰、严守正,福建伤寒大家周石卿,福建温病大家林可华等。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师,他具备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医籍基础。

 

在用药上,他遵循古训,根据中医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开方。但师古而不泥于古,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学术思想,他应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良好临床诊疗效果。

杜建说:“中医理论体系是紧密地把个人和自然界结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对疾病必须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就必须考虑环境、情志、病人体质等多重因素。遵循中医理论,要吃透辨证论治的精髓,但不要一味套用。”

1980年,杜建调回福建中医学院,更加注重温病学的理论学习及临床经验积累。他将温病为主的学术思想拓展应用到内科,形成独具特色的老年病学术流派及中医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临证经验。

 

福建杜建老年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团队

他应用“滋阴潜阳,补肾泻肝”法,创制复方龙葵胶囊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

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他首创性地提出“血管性痴呆多虚多瘀,以肾虚血瘀为常见证型”,制定了“补肾健脾,养血活血”的法则,与团队科研人员合作创制了中药复方康欣胶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他首创性地提出“血管性痴呆多虚多瘀,以肾虚血瘀为常见证型”,制定了“补肾健脾,养血活血”的法则,与团队科研人员合作创制了中药复方康欣胶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指导恶性肿瘤辨证辅助治疗方面,他依据肿瘤病因“痰、瘀、虚、热、毒”等因素,拟定了“解毒消癥饮”“扶正抑瘤方”和“扶正清解方”三个复方用于“防、治、康”等不同阶段的肿瘤治疗。其中,扶正清解方获得国家专利,并在2010年制成省二医院院内制剂——芪灵扶正清解颗粒。

杜建提出,在中医辨证施治时,要考虑到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对病证的影响。

许多病人把中医看作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杜建很明确地回答: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上,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起着增效减毒和康复的重要作用。

致力于“中西医结合”

2005 年,杜建教授在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组建了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开展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

“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理论系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目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阐述中医。”杜建教授语带期盼地说,“临床上,我们切实看到了中医药能改善临床症状和治愈疾病。我们期望用大数据将症状客观化,应用AI技术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中医药才会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杜建教授与学生合影

他还将内科疑难疾病的诊治与中医治未病理念、药食同源药材及习方营养学融合应用于临床,提出在日常门诊基础上建立中医特色营养门诊,并在省内率先设立中医(特需)营养门诊。

在国医堂,杜建的诊室别具一格。一边是他看诊的区域,一边是营养医师的区域,之间仅隔着一扇推拉门。

他希望做到以医食医养为基础,综合考量患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最大程度地保留饮食特色和中医文化,将西方营养学和传统中医融入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拟定营养处方,针对性地指导患者日常饮食,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

一位40多岁的胃癌病人,癌细胞已转移,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厉害,伴有腹泻。没办法手术,也没办法继续化疗。初次找杜建看病时,她是坐着轮椅来的,瘦得皮包骨,需要家人抬着她上楼。治疗7天后,她能自己走着到二楼看病。

中医药不仅帮助肿瘤病人改善症状,缓解放化疗的副反应,让病人坚持综合治疗,而且能改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更充足的信心抵抗病毒。

“医德为玉,医术为金”的中医人

杜建曾任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院长,1987年至2008年连续21年担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被多家国外大学和学术团体聘为顾问、客座教授。

十几年来,他培养了60多位师承弟子及硕士、博士,不少已成为学术经验继承人或担任教学领导人。同时,他带领传承人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共获科研奖18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编出版了16部专著、教材。他主持的科研课题与课题组成员共同撰写科研论文当中,被SCI收录的达23篇,且被广泛引用。

 

杜建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成员合照

医德为玉,医术为金,他的医德医术令人钦佩,却鲜少见诸报端。

深耕于杏苑,年过八旬,不仅一周坐诊四次,他还致力于推广中医药工作。近5年来,每年夏天,他都参加由省委老干局、平博体育网址、省人社厅、省科协、省民政厅(省 老区办)、省医保局、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等11个单位联合组织的义诊,作为专家领队到建阳、长汀、上杭、平和、尤溪、浦城等革命老区、苏区,为基层群众和医生送医药、送科普、送技能、送健康。


 

 

      学生杨小婷告诉记者:“2023年,老师刚做完腰椎手术3个月就坐车去上杭义诊了,连续6个小时的车程,而且他作为领队要做的工作也更辛苦,但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想要帮助基层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来源:福建卫生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