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健康为大。
12年前,一场医改风暴在三明掀起。从治混乱、堵浪费到建章程、立制度,再到治未病、大健康。如今,三明医改已迈向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3.0阶段。
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支持指导三明医改向纵深推进。
经过12年探索创新,三明医改成为全国医改的开路先锋。但医改永远在路上,三明市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全方位、多层次地夯实医改根基,让这条走出福建、走向全国的医改之路更自信、更通达、更可持续。
医药改革 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看病贵,曾经是困扰百姓多年的难题。
家住三元区的一位农村居民小魏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这是一种由脊髓神经运动元退行性病变,进而导致骨骼肌、全身肌萎缩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罕见病。
多年来,因脊髓性肌萎缩症发病率很低,特效药物少。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物,原来一针高达69.97万元。昂贵的药价让小魏有药却用不起,只能长期选择保守治疗。
2021 年,经过国家医保局8轮 “灵魂砍价”,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降到了一针 3.3万元的“地板价”,降幅高达95.3%。自该药被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后,小魏看病贵的“包袱”被卸下,使用9支特效药,经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后,个人负担仅为3.58万元。目前,小魏已大学毕业,并成功融入社会。
小魏用上“天价药”的背后是三明市探索医药改革,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的生动实践。2012年4月,三明市将医改“第一板斧”砍向了虚高的药价,对 129 个“疗效不确切、价格很确切”的辅助性、营养性的所谓“万能神药”进行重点监控,药品费用得到有效节约。
随后的数年里,三明市实行了“一品两规”“两票制”,建立了跨地区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三明联盟”,治理流通领域药价虚高,严格控制“大处方”“大检查”,规范用药行为,“腾笼换鸟”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板板斩断医院与药品利益链条的“斧头”铿锵有力,随着“以药补医”机制的破除,药品流通环节中层层加码的乱象被解开,三明市药品治病功能逐步回归。
利益链条被斩断了,药价的虚高水分被挤掉了,改革的“红利”很快显现出来。目前,三明采购联盟成员涵盖18省的52个地市、4个国家医改试点县(市),覆盖2.1亿区域人口。三明市医院药品耗材收入占比也由改革前的60.08%下降 到目前的30.3%。
医保改革 理顺医保管理体制
“医改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看病确实变得更便宜了。”市民邓阿姨感慨道。
今年3月份,邓阿姨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了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医疗总费用为3.6万多元,自费不到 1.3万元。同样的手术,医改前总费用要超过5万元,自费2万元左右。
邓阿姨享受到的这一“医改红利”有赖于三明市持续深化医保体系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医保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既联供方又联需方,是推动医改的“主引擎”。为破解三明医保管理存在横向上“制度碎片化”、纵向上“体制不顺畅”等问题,2013年,三明市进一步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推行“三保合一”,在全国率先将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类医保 经办机构整合成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实行垂直管理。随后,又将药品集中采购职能并入医保中心, 实行“招采合一”,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在药品采购中的主导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由卫健部门和医院‘点菜’,医保部门负责采购和‘买单’,共同替百姓管好医保基金的‘钱袋子’。”市医保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为引导百姓正确就医,控制不合理医疗支出,三明市还积极发挥医保基金的杠杆作用,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目前,三明市已形成了在总额控制下,以C-DRG收付费为基础,按项目、床日、日间手术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共存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医院收入模式和行为转变,有效地控制了病人医疗经济负担。
一项项改革举措,有力有效,医保体系改革也秀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11年至2023年,全市22家公立医院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由72.26%提高到76.09%,个人自付12年仅增加229元;城乡居民住院报销比例由46.25%提高到67.93%,个人自付不增反降74.47元,同时保障了医保统筹基金可持续运行。
医疗改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
医疗服务价格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0月31日,三明市医疗保障局发布了《三明市医疗保障局关于专项调整(第一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通知》,调低糖化血红蛋白测定、N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测定等2个项目价格;增补高通量测序(2基因和低于4种肿瘤用药指导)、高通量测序(3基因和4种肿瘤用药指导)、高通量测序(超过3基因和4种(含)以上肿瘤用药指导)等3 项医疗服务项目二级价格。
这仅是三明市不断发挥关键性杠杆作用,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引导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之一。2012年以来,三明市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总要求,先后自主实施11次价格调整,调整项目价格10379个(含重复项),实现了医院已开展医疗服务项目全覆盖,累计增加医疗服务收入86.55亿元。改革以来,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18.37%提高到目前的47.41%。
医生是推进医改的主力军。为了让广大医生的理念与行动同群众的健康诉求同向而行,扭转过去医院偏离公益性“轨道”,医生“跳出”看病角色等问题,三明市啃下改革“硬骨头”,在政府承担医院投入保障责任的基础上,以正向激励机制为切入点,以医院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了一整套对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的年薪制考核办法。紧接着,改革医院工资总额核定办法,打破人员工资与科室创收挂钩的分配模式,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
多年来,三明注重发挥薪酬制度“指挥棒”的作用,先后三次调整完善薪酬制度,医生的平均年薪从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9.56万元。2023 年三明市公立医院职工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位。
能力提升,健康“红利”惠及万家
“因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3年,我曾到过市级医院就诊,但因子女长期在外地工作,自己又不识字,加上安砂距离永安市区将近46公里,出行不便等原因,使得手术只能一拖再拖。”70多岁的邱大爷说。
为满足基层群众的就医需求,三明市第二医院安砂分院投入30余万元改造手术室,并通过“请进来(总医院医生下沉)”及“送出去(前往总医院进修)”等方式,不断补齐短板,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
“如今,手术不用去市里的大医院,在安砂就能做,实在是太好了。”阑尾切除术后第二天,恢复良好的邱大爷开心地与亲友分享道。
这仅是三明市持续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的缩影之一。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资源流动不顺畅、就医秩序不合理等问题,三明市以组建总医院(医共体)为载体,以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2023年三明市患者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位。
依托医共体,推动人才、资源、病种“三下沉”的同时,三明市还高位嫁接中山一院、广安门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以及闽西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持续提高三明的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看好病”的需求。
厚积薄发,行稳致远,三明医改步履不停。随着三明市医改朝着全民健康再深化、再进步迈开大步,一幅健康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黄宝琴 刘晓芳 陈欣)